返回首页

自动释放吊钩原理?

107 2023-05-16 08:38 admin

自动释放吊钩原理?

自动释放吊钩的原理是利用一个装置,在吊钩举升到一定高度时,通过感应装置将吊钩和物体分离,从而实现自动释放的目的。

这个装置可以是机械式或电子式,具体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靠传感器检测钩子的位置来触发释放装置,或者靠定时器来控制释放时机等等。

自动释放吊钩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比如在装卸货物时、在建筑施工中等等。

通过自动释放吊钩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工操作过程中的误操作和事故的发生。

在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释放吊钩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自动释放吊钩是一种安全保护装置,它采用重力感应原理,在吊钩受到极端重物压力时,两端的弹簧会自动缩短并释放吊钩,以避免吊钩过载而破坏设备或危及人员安全。

该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可以有效预防吊钩损坏或失控的情况发生,提高生产安全性。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第七章

隔振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7.1.1条 隔振降噪设计适用于产生较强振动或冲击,从而引起固体声传播及振

动辐射噪声的机器设备的噪声控制。当振动对操作者、机器设备运行或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禅带与

干扰时,也应进行隔振设计。

第7.1.2条 对隔振要求较高的车间或设备,应远离振动较强的机器设备或其他振

动源(如铁路、公路干线)。

第7.1.3条 隔振装置及支承结构型式,应根据机器设备的类型、振动强弱、扰动

频率等特点以及建筑、环境和操作者对噪声振动的要求等因素确定。

第7.1.4条 各类场所的隔振设计目标值,应根据本规范第二章规定的噪声限制值

的要求确定;其振动值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振动标准的规定。

第二节 隔振设计程序和方法

第7.2.1条 隔振降噪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确定所需的振动传递比(或隔振效率);

二、确定隔振元件的荷载、型号、大小和数量;

三、确定隔振系统的静态压缩量、频率比以及固有频率;

四、验算隔振参量,估计隔振设计的降噪效果。

13

第7.2.2条 隔振设计所需的振动传递比(或隔振效率),应根据实测或估算得到

的需隔振设备或地点的振动水平及机器设备的扰动频率,设备型号规格、使用工况以及环境

要求等因素确定。简单隔振系统(质量弹簧系统)的振动传递比,可按下式计算:

2

1

1





=

n

r

f

f

T (7.2.2)

式中: r T ---- 隔振系统的振动传递比;

f ---- 机器设备的扰动频率(Hz)

n f ------ 隔振系统的的固有频率(Hz)

第7.2.3条 隔振元件的荷载、型号大小和数量的确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隔振元件承受的荷载,应根据设备(包括机组和机座)的重量、动态力的影响以

及安装时的过载等情况确定;

二、设备重量均匀分布时,每个隔振元件的荷载可将设备重量除以隔振元件数目得出。

隔振元件的型号和大小可据此确定;

三、设备重量不均匀分布时,各个隔振元件的选择,也可采用机座(混凝土块或支架),

并根据重心位置来调整支承点;

四、隔振元件的数量,一般宜取4~6个。

第7.2.4条 隔振系统静态压缩量、频率比以及固有频率的确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静态压缩量应根据振动传递比(或隔振效率)、设备稳定性及操作方便等要求确

定;

二、频率比中的扰动频率,通常可取为设备最低扰动频率。频率比应大于1.41,

通常宜取2.5~4;严禁采用接近于1的频率比;

三、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可根据扰动频率及频率比确定,并可按下式估算:

δ

d

W

f KD

n = 4.98 ≈ 5 (7.2.4)

式中: D K ----- 隔振元件动刚度(kg/cm)

W ----- 隔振系统重量(kg)

d ----- 动态系统(隔振元件的动、静刚度比。钢弹簧可取1.0;橡胶可取

1.5-2.3);

δ ----- 隔振元件在设备总重量下的静态压缩量(cm)

14

第7.2.5条 隔振参量的验算在隔振系统确定之后进行,通常应包括振动传递比或

隔振效率、静态压缩量、动态系数等参数的验算;同时尚应包括对隔振贺余芦的降噪效果作出的估

计。 对于楼板上的隔振系统,其楼下房间内的降噪量可用下式估算:

20lg( 1 )

r

P V T

ΔL ≈ ΔL ≈ (7.2.5)

式中: P ΔL ――隔振前、后楼下房间内声压级的改变量(dB);

V ΔL ――隔振前、后楼板振动速度级的改变量(dB)。

第7.2.6条 下列情况的隔振设计,应进行更为详细周密的计算与选择:

一、隔振效率需要非常高(如η>97);

二、冲击和周期性振动联合产生强迫运动;

三、多向隔振。

第三节 隔振元件的选择与设计

第7.3.1条 隔振元件(包括隔振垫层和隔振器)的选择,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固有频率为1~8Hz的振动隔毁渗绝,可选用金属弹簧隔振器、空气弹簧隔振器;

二、固有频率为5~12Hz的振动隔绝,可选用剪切型橡胶隔振器、橡胶隔振垫(2~

5层)或玻璃纤维板(50~150mm厚);

三、固有频率为10~20Hz的振动隔绝,可选用橡胶隔振垫(1层)、金属橡胶隔

振器或金属丝棉隔振器;

四、固有频率大于15Hz的振动隔绝,可选用软木,或压缩型橡胶隔振器;

五、隔振元件的品种规格,可根据有关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选择确定。

第7.3.2条 隔振系统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隔振系统的布置,宜采用对称方式,各支点承受的荷载应相等;

二、对于机组(如风机、泵、柴油发电机等)不组成整体的情况,隔振元件对机组的支

承必须通过公共机座实现。机组的公共机座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三、对于需要降低固有频率,提高隔振效率的情况,隔振元件可串联使用;

四、小型(或轻型)机器设备的隔振元件,可直接设置在地坪或楼板上,通常不必另做

设备基础和地脚螺栓;

五、重心高的机器,或承受偶然碰撞的机器,可采用横向稳定装置,但不得造成振动短

路。

第7.3.3条 采用弹性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下列管道系统的振动隔绝,应采用弹性连接:

1.风机送回风管的隔振,可采用帆布接头,橡胶软管以及隔振吊钩(或支架);

15

2.泵、冷冻机、气体压缩机等管道系统的隔振,应采用橡胶软管。输送介质温度过高、

压力过高或者化学活性大的管道系统,则应采用金属软管;

3.电机等设备的电气管线,应采用软管线;

4.穿越楼板或墙的管道,应采用弹性材料隔开。

二、软管的位置,应设置在振源附近和振动运动较小之处;

三、穿过隔振元件的螺栓,必须采用软垫圈和软套管与隔振元件相连结。

第7.3.4条 隔振机座应设置在机器设备与隔振元件之间,通常宜由型钢或混凝土

块构成。需要制作安装方便且自重较轻的隔振机座应采用钢机架。需要刚性好、隔振系统重

心低、系统的固有频率低且隔振量大的机座,宜采用混凝土制作。混凝土机座重量不得小于

机器重量,通常应有机器重量的2倍;对往覆式机器等,则宜取机器重量的3~5倍。锻床、

冲床等冲击机器的隔振机座重量,应由传至机座的动力和机器的容许运动来决定。

16

附录一 本规范名词解释

17

附录二 倍频带允许声压级查算表和室内吸声降噪量估算表

(一)倍频带允许声压级查算表

根据本规范第二章所列噪声A声级限制值,可由附表2.1查得八个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

18

(二)室内吸声降噪量估算表

根据吸声处理前、后室内各频带平均吸声系数a1 与a2 可由附表2.2查得吸声降噪量。

附录三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

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

“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

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