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的历史人物故事?

286 2024-03-15 03:46 admin

一、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的历史人物故事?

  1940年,狮脑山大战中八路军的机枪阵地。百团大战中,129师在山西阳泉反击日军。

  5月14日,北京,百团大战老兵刘振魁手持他从日本军官手里缴获的指挥刀。

  启示录

  1940年,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华北、华东、华中依次沦陷,中日鏖战长沙,半个中国已陷于日军的铁蹄下。

  为将华北作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日军决意巩固占领,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囚笼政策”,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为粉碎“囚笼”,是年8月20日到12月5日,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下,先后105个团近20万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向日军堡垒密布的2500公里交通干线发起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写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百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日军把这次战役称为“挖心战”,并把8月20日定为“挖心战纪念日”。

  据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联合公布的《百团大战总结战绩》,此役大小战斗共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俘虏伪军18407人。

  蒋介石向八路军总部发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

  抗战史专家赵延庆表示,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打乱了其战略部署,延迟了其南进的步伐。

  特约顾问:山东省社科院中国抗战史专家 赵延庆

  器与术

  扒铁轨炼钢造手榴弹

  彭德怀在自传中提到,八路军准备在8月上旬青纱帐旺盛时进行破袭,八路军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40余万人对正太铁路、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公路、车站、桥梁、隧道、涵洞、水塔和通讯线路进行破坏。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向参战部队下发《关于百团大战破坏战术之一般指示》,指出百团大战的成果大小主要看破坏正太铁路之程度。

  对于桥梁、隧道、车站、铁道的破坏方法分为爆破、毁坏、燃烧三种。爆破应以爆破技术人员及工兵部队执行,毁坏及燃烧可用一般战斗部队及多动员民众执行。

  指示指出,对于铁路的破坏,主要集中多数人力毁坏之,如拆轨、挖路基、炸路、燃枕木和电线杆。

  据阳泉党史资料记载,八路军破袭铁路期间,山西阳泉几乎全部的煤矿工人和部队一起,参加扒铁路的破袭战。

  每当夜晚,这些埋伏的工人们便走出青纱帐,排在几十公里的铁道上,在整齐的号子声中一起使劲,把铁轨连同枕木一起掀翻。

  能够被带走的铁轨会被运到后方兵工厂炼钢,制造手榴弹和地雷。工人们点燃枕木,把带不走的铁轨烧得通红,铁道工和修理工再用大锤扳手,把铁轨拧成“麻花”。工人们再陆续走入青纱帐,消失在夜色中。

  93岁的刘振魁身材魁梧,精神矍铄,他从卧室取出一把军刀,在空中劈刺。

  “就这样,砍死两个日本兵。”这是一把日本军官指挥刀,刀鞘虽已磨损,但刀刃锋利,闪着银白色的光。

  1938年,16岁的河北栾城人刘振魁报名参加八路军,成为129师385旅769团2营7连2排3班的一名士兵。

  刘振魁在第一次战斗中,奋不顾身捡起日本兵扔过来的手榴弹,再扔回去炸死了日军一名小队长,缴获了这把指挥刀。“我认得那是马尾弹,延时五秒爆炸的手榴弹。战斗结束后,首长把指挥刀作为奖励给了我。”刘振魁说。

  因作战英勇,1940年,刘振魁被调到129师师长刘伯承身边当贴身警卫员。

  刘伯承得知这把指挥刀的来历后,嘱咐刘振魁:“这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证据,一定要留好。”刘振魁随身佩带着这把刀,跟随刘伯承参加百团大战。

  如今77年过去,刘振魁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让儿女把这把刀捐献给博物馆,“这是他们的罪证。”

  【布局】

  大战在即士兵发粮

  1940年7月底,129师师部的发报员一片忙碌,不断进出刘伯承的驻地。

  警卫员刘振魁意识到,部队要有大动作。

  开拔部队每个士兵分到十斤面和小米。“平常不会分这么多这么好的粮食,肯定要打仗了。”刘振魁说。

  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在5000公里铁路和30000公里公路间设置了3000个据点和10000个碉堡,对根据地实施“囚笼政策”。

  “这些碉堡、据点和公路、铁路,纵横交织,形同蛛网,对八路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山东省社科院中国抗战史专家赵延庆说。

  尤其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全长242公里,连接平汉、同蒲铁路,是日军在华北最重要的战略运输线。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为此,华北抗日根据地物资匮乏。从1940年3月至7月,华北抗日根据地大片区域变成游击区,“一个士兵每天只能吃到7两小米,靠野菜充饥,缺吃少穿。”刘振魁说。

  日军也完全不重视八路军武装。据日军早期总结作战经验时称:“仅就战斗力而言,八路军不过是一支土匪武装”。赵延庆说。

  八路军总部决定打破这种局面。

  据129师参谋长李达事后回忆,1940年7月中旬,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来到129师师部,向刘伯承、邓小平谈了彭德怀最近准备组织发动一次破袭日军交通干线的设想,刘邓表示赞同。

  1940年7月22日,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收到《百团大战预备命令》,这一命令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下达,要求“彻底破坏正太铁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拔除沿线若干据点,较长时间切断正太线交通,打击敌之囚笼政策。”

  大战即将掀开。

  【掩袭】

  狮脑山鏖战七昼夜

  1940年8月20日22时整,战斗在晋冀鲁豫四省同时打响。

  数十万埋伏在崇山峻岭间的八路军士兵同时向日军发起进攻,以掩护另一部分军民破袭正太铁路、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

  129师385旅769团和14团,受命占领狮脑山,与占据山西阳泉的日军交战。

  阳泉位于正太铁路中段,是日军的重要据点,驻军是片山独立混成第4旅团部和独立步兵第15大队,另外还有500多名日本侨民。而距阳泉城仅6公里的狮脑山主峰1160米,占据了狮脑山,就可居高临下控制阳泉,卡住正太铁路的咽喉。

  狮脑山战斗是百团大战第一场大规模战斗,“目的是牵制日军,掩护破袭正太铁路的军民。”385旅旅长陈锡联回忆。

  8月20日当晚,阳泉下起瓢泼大雨。769团和14团约4000人,在消灭了附近西峪村矿警队后占领狮脑山,并在山上连夜构筑简易工事。

  桃河,一条东西横贯阳泉的河流,如今已是阳泉市的标志性景区,许多市民在这里健身跑步。

  但在1940年8月21日凌晨,数百名日本兵从桃河河滩出发,向狮脑山发起进攻。14团团长孔庆德用迫击炮反击,打退了这次进攻。

  15时许,150多名日本兵绕道狮脑山右侧,欲迂回夹击八路军。但日军死伤40多人,仍未攻下狮脑山。

  769团团长郑国仲回忆,八路军敌工干部在鬼子尸体上,贴上“侵略者的下场”的标语,让当地老乡抬进阳泉。

  23日清晨,驻守阳泉的日军第4独立混成旅团长片山省太郎把日本侨民武装起来,800余人在20架飞机掩护下,向狮脑山发起进攻。

  14团团长孔庆德说,当时日军还释放了毒气弹,“防御工事被炸毁后,我们只能靠弹坑做掩体。”

  至8月26日,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日军决战,鏖战七昼夜的769团和14团主动撤出狮脑山。此战共毙伤日军400余人。

  作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要战斗,彭德怀赞扬“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

  如今,为铭记这场战斗,当地政府在狮脑山主峰上建起百团大战纪念碑,彭真和徐向前亲笔题词。

  【破袭】

  不留一根铁轨枕木

  当阳泉的日军被牵制在狮脑山时,8月25日,129师控制了正太铁路西段。

  刘伯承下令抓紧破路。

  刘振魁对记者清晰背诵出当时的战斗口号,“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根电杆”、“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大炮”。

  129师385旅独立1团的士兵宋吉庚的任务,便是在山西武乡县一带破袭铁路。

  “就是掀铁轨。”宋吉庚说,这一年他14岁,每次破袭铁路都在夜间,有战友巡逻看守,他和其他战友,找到铁轨的焊接口,卸螺丝,拆铁轨。

  宋吉庚说,卸下来的铁轨会被拉到后方兵工厂炼钢,再造手榴弹和地雷,“我们撬开铁轨,日本人重新铺,他们铺,我们再撬。”

  如今,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内,仍然留存着几枚八路军使用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均产自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大部分就是铁轨制造的。”赵延庆说。

  八路军总部也向各参战部队下发了《关于百团大战破坏战术之一般指示》,对铁路、车站和附属设施采取搬拆、爆破、火烧、水淹的方法。

  许多铁路沿线的民众、民兵和铁路员工,也参与到破路行动中。

  从8月20日至9月10日的20天时间,正太铁路沿线晚上全是枕木燃烧的火光,白天烟雾弥漫,被日军视为命脉的“钢铁封锁线”瘫痪了。

  如今,山西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内,一张陈列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当年抗战军民破袭铁路的场面,十几名军民在夜色中掀掉铁轨和枕木。

  日军在《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中记载:“总司令朱德部署的所谓百团大战,一起向我交通线与生产基地实施奇袭。在袭击正太线及北同蒲线警备部队同时,并破坏、爆破铁路、桥梁及通讯设施。奇袭完全出乎我军预料,损失甚大,恢复需要相当时间与大量资财。”

  为扩大战果,八路军开始向铁路沿线的据点发起进攻。

  【反扫荡】

  八路军浴血关家垴

  “百团大战的最后阶段主要是反扫荡作战”,赵延庆说。

  据《文史参考》2010年报道,1940年10月份,针对交通破袭战,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约6000名群众遇害。八路军下达了反扫荡作战任务,各地军民坚壁清野,转战于崇山峻岭间。

  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黄土高坡村落,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而75年前,这里曾爆发一场大战。

  1940年10月底,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袭扰黄崖洞兵工厂,占领了关家垴。其随即被八路军385旅、386旅和新编第10旅等两万多人包围。10月29日,彭德怀来到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的129师师部,要求攻下关家垴。

  刘振魁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一仗,师长刘伯承亲自在前线指挥。

  关家垴虽只是一个小山岗,但北面是断崖陡壁,东西是陡坡,易守难攻。

  10月30日凌晨,八路军特务团发起攻击。

  透过师长的单筒望远镜,刘振魁看到进攻的士兵们前赴后继地倒下,“鬼子非常狡猾,挖的全是单兵工事。每个工事里只有一人,还有备用工事,很不利于我们围歼。师长心急如焚。”

  负责进攻的386旅旅长陈赓按捺不住,他提出,“地形对我十分不利,打下去,代价太大,是否另选有利地形打伏击?”此建议遭亲自坐镇指挥的彭德怀反对,“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

  刘伯承也希望部队停止攻击,另寻战机,也遭彭德怀否决。两人甚至在电话里吵起来,彭德怀要求,“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129师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刘伯承授命769团团长郑国仲从土质斜坡挖地道,并逐渐推进至关家垴外围。

  11月1日,1500多名日军增援关家垴,彭德怀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彭德怀在回忆录中称,关家垴是其一生中记忆深刻的恶战。但刘伯承、邓小平认为,“实际上这一仗遏止了敌一个大队可以在根据地横冲直撞的局面。”

  根据八路军战报,这次战斗虽然歼灭日军400多人,大队长冈崎歉受也被击毙,但八路军也伤亡惨重。

  战后清点人员时,刘振魁看到挖了100多个坟堆,“一个堆里埋十个人,特别惨哪。”如今,山西阳泉的百团大战纪念碑一侧,这些百团大战阵亡士兵的名字被铭刻于黑色大理石墙上。

  

二、当代山西楷模?

郭峰,山西高平市人,1998年12月入伍,现为北京军区某训练基地教练营四级军士长,先后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全军装甲装备创先争优标准车先进个人,并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2015年5月17日,北京军区党委作出向郭峰同志学习的决定。

千锤百炼铸就“坦克兵王”

自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郭峰就时常告诫自己:当兵为打仗,随时上战场,军人只有把本领练强才能打胜仗。

然而刚到连队时,命运似乎和郭峰开了个玩笑,一心想练武强军的他却被分到了炊事班,一待就是4年。后来,因为对坦克兵火热生活的强烈向往,他主动申请到助教岗位。从此在尘土飞扬的训练场,郭峰把坦克视为最亲密的战友。

为了尽快掌握专业技能,郭峰把无数枯燥的技术参数、单调的装备原理、繁杂的故障现象一一写在本子上,光学习笔记摞起来就有一尺多厚。靠着这种不弄明白不罢休的钻劲,郭峰练就了一身真本事,熟练掌握了3代坦克4种车型8个专业的使用与维修技能。

郭峰总是在创新的路上奋力探索。2007年6月,某型坦克发动机因分油管螺栓松动而漏油,排除故障的唯一办法是将发动机从车内吊出,但吊装发动机需要6个人同时作业3个小时才能完成,而拧紧螺栓则用不了3分钟。郭峰对照坦克技术参数,反复研究改进,自主革新了能够轻松将分油盖螺栓拧紧的专用工具。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创新的洪流势不可挡。

近年来,郭峰先后完成7项技术革新,设计8类23件革新器材,探索总结出10种新装备训法,先后编写了15个课目二十余万字的新装备教案,创造了一个月默画出我军最新型坦克全车2000多条电路图的奇迹。在基地官兵中首批取得了某新型坦克驾驶特级、修理高级证书,唯一获得国家和军队联合颁发的装甲车辆驾驶员最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3次在上级比武中夺冠,成为名副其实的“坦克兵王”。

危急时刻的“定海神针”

作为营连技术骨干,与坦克相伴的5000多个日子里,郭峰在训练场上走路最多、流汗最多、吃土最多,身上浸透了机油味,皮肤变成了黄土色,指甲里的油污怎么也洗不净,战友们都称他“郭老黑”。由于常年奔波劳累,他落下了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病根儿,口袋里天天揣着胃药。

长期在一线保障,郭峰深深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最强大,作为一名老兵,有责任把全营战士都带成过硬的骨干。为把全连战士的素质带起来,他把自己摸索的修理技巧,革新的维修器材,毫无保留拿出来共享。多年来,他坚持对全营官兵手把手的传帮带,使独门绝技成了众家之长,获得了专业比武“三连冠”的他,却在套改中士的“关键时刻”主动让贤,让技术过硬的新同志上,并全程当陪练。

郭峰入伍17年仍是一个兵,而他带出的徒弟中,9人考上军校,44人当上了班长,18人考取了特级、一级坦克驾驶员,全营80%以上的士官教学技术骨干都是他带出的“徒弟”,所带班排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郭峰班组”7名成员中1人荣立一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4人荣立三等功。他靠实际行动将军人品德刻在了坦克上。

用绝对忠诚塑造新时代军魂

郭峰说:“部队需要我流汗时,决不惜力;祖国需要我流血时,决不惜命。”当兵17年,他4次面对进退走留,3次面对岗位调整,10余次面对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冲突,始终把组织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用绝对忠诚塑造了军人的灵魂。

2006年11月,服役8年的郭峰,到了进退去留的十字路口。年近六旬的父亲身边无人照顾,因给父母治病家里还欠下10万元的外债。一个家中开煤矿的高中同学邀他回来一起创业,许诺月薪过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说服家人,决定留在部队。面对亲友的劝说,他深深地知道:“挣钱是需求,当兵是追求。为国尽忠,责任比天高比山重。”这一干又是4年。2010年底,当兵12年的郭峰,又一次面临进退去留。多家企业许以优厚待遇,投来了橄榄枝。郭峰舍不得军营,舍不得战友,也舍不得心爱的坦克。他向组织递交了留队申请。

然而对家人的愧疚,却是郭峰心中永远的痛:当兵第二年,母亲因病去世,由于执行任务,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母亲喊着他的名字离开人世。如今,年近古稀、身患脑梗的父亲,还得靠早已出嫁的姐姐照料。2007年10月,郭峰的儿子要做疝气手术,就在住院的前一天,他接到了去某集团军接装备的通知。他早上坐车出发,当天下午儿子做手术时因气管炎引起呼吸困难,被送进了抢救室,妻子、岳母手足无措、失声痛哭,3个小时才救了过来。直到现在,妻子司海波还感到后怕。想起对家人愧疚,郭峰这个从未在困难面前低头的“硬汉”落泪了。这些年,部队遇有任务,他挺身而出;战友遇到难处,他伸手相帮;但父亲住院、儿子手术、新房装修,他都没能尽到责任。

自古军人忠孝难两全,不可能把家庭和事业处理的那么完美,只有在部队好好干,才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在一次事迹报告会上,郭峰道出了心声。“作为17年的老兵,我爱部队、爱基地、爱坦克,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像一颗铆钉一样一直干下去!”

三、请问晋N是什么地方的汽车牌照?

晋n是山西省公安厅的车牌,车牌是汽车合法上路行驶必不可少的东西,车牌的第一个汉字代表省或直辖市,第一个汉字后面的字母代表市或区,车牌有正式车牌和临时车牌。

正式车牌的材质是金属的,是用螺丝固定在车的前面和后面;临时车牌是纸质的,不需要固定在车的外面,但是需要按规定贴在挡风玻璃的内侧。山西的车牌代码有:晋a是太原,晋b是大同,晋c是阳泉,晋d是长治,晋r是晋城,晋f是朔州,晋h是忻州,晋j是吕梁,晋k是晋中,晋是临汾,晋m是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