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五羊五牛五象的由来?

264 2024-03-15 18:48 admin

一、五羊五牛五象的由来?

据广州旧志记载,周惠王令楚熊子。恽统治岭南,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以朝,所以广州又称楚庭。关于五羊的由来及其传统有三个版本。版本之一:周夷上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出现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版本二:五仙降临的情形差不多,但传说中的时间是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的时候,即战国周显王时期。版本三: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刺史,还未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纪念,并且称广州为“五仙城”。现在的广州惠福西路五仙观据说就是五仙人降临之地,广州人为了纪念五仙人专门修建了五仙观,在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这个版本的唯一漏洞,就是吴修还未到任,怎么看得到已经来到广州州治厅堂上的五仙样貌,并且在厅堂上绘出来。而据《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的观址历代曾多次迁建。宋代时在十贤坊(今北京路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布政使赵嗣坚持将原五仙观改作广丰库,于今惠福路坡山现址再建五仙观。在今五仙观的东侧,还有一块巨大的江砂岩似脚印状的凹穴,称为“仙人拇迹”(即仙人脚印)。听起来这也有点太不严肃了,仙人们的降临之地一忽儿被搬到这,一忽儿被搬到那,搬来搬去还搬出了个脚印来了,未免有些儿戏。不过,反正是有个他们落脚的地方,以供大家伙儿纪念也就是了。有趣的还是那个脚印,有这么天真可喜的一说,大家也就天真可喜地认可了。屈大钧的《广东新语》里说:“‘穗石洞有一巨石,广可四五丈,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明清两代,这个“仙人拇迹”还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 被列入羊城八景呢。广州人在这一档子事上的“求其”(随随便便兼漫不经心)和天真,令人若尔。至于最后落脚到惠福路的五仙观,在解放前就已经荒废了,建国后才重加修葺,可是五{山人像和五头石羊未能在观内复原。倒是在越秀公园用一百三十多块花岗岩石雕了一座巨大的五羊雕像,据说,光是主羊头部的那块石料就有四千多斤重。五仙的坐骑为什么是羊,而不是其他狮子老虎大象之类,有人做过研究,一直研究到原始社会时期,并且说可能是由广州地区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而来。那时我国南方曾经存在过五支姜姓的部族,都以羊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用黄、红、黑、白、紫五种颜色相区别,他们崇拜羊,认为羊是吉祥的象征,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其中,又以在广州地区从事原始农业的“黄羊”一支最为兴盛,传说他们最拿手的就是种水稻,还是高产的,由此过上了较好的生活。看来“黄羊”这一部族的人不仅培育良种水稻有一手,还捎带着出伟大的作家——早在原始社会,他们就已经创作了这么一个万古流芳的流行小说了。还好那是原始社会,又没版税,要不然他们肯定不搞良种水稻,全当专业作家了。

五牛城”源自民间传说:古代九天玄女云游四海,行至东海之滨,发现大地太极祥光聚集,人畜兴旺,一派发达景象,特令五神下凡,化为五条黄牛,辛勤耕耘,凡劳作之处,牛气冲天,硕果累累,黄金遍地,风光之好堪称人间仙境,这就是今日上海浦东。

五象是被秦始皇 赶到南宁,治理山洪水患的。相传在战国时代,南宁还没有建城,这里只是一小块平原,老百姓常遭山洪淹没房屋、毁坏庄稼。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想治理南方的水患,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讨治水良策,但都没有好办法。一天晚上,他睡得朦朦胧胧,忽然看见一位老人向他走来,老人从随身挂着的葫芦里倒出一条蜈蚣,把它变成一条竹节鞭,呈给秦始皇,让他拿着竹鞭去把岭南的5头宝象赶来就能堵住山洪,永保平安。秦始皇刚接过竹节鞭,老人就消失了。秦始皇将信将疑地拿着鞭子走出宫门,说也奇怪,他忽觉两脚生风,身子腾空飞起,不一会儿就到了岭南。他挥起竹节鞭,向5头大象一甩,那5头大象就随他走啊,走啊,刚近南宁,天已蒙蒙亮了。一声雄鸡高唱,秦始皇手中的竹节鞭猛然现了原形,复成蜈蚣。大象见他没有了鞭子,于是停步不前。秦始皇用手去拍大象的屁股,然而却拍了个空,不禁大怒,醒来才知原来是一场梦。他半信半疑派人去南方打探,回禀说,南边果然多 了5座活如大象的山。

因此,南宁也因此而被称为五象城。

二、大象果是什么?

大象果是南部非洲的神奇水果。

大象果是马鲁拉果的别称,马鲁拉果产地南部非洲,马鲁拉是津巴布韦的地名,南部非洲有一种树叫马鲁拉树,它产的水果自然叫马鲁拉果。

大象果之所以称之大象果,是因为每年水果成熟之时,非洲的大猩猩会去偷吃这种水果,大象为了赶走猩猩,便用鼻子摇动果树,树上的果子落了下来,大象就开始吃这些果实,于是梅花鹿、野猪等各种动物都会赶来吃这些水果,它们吃饱后就会醉倒,因为大象都会醉,所以人们俗称大象果。

三、南京带桥的地名有多少?

内桥:白下路和建邺路南,中华路北,始建于五代杨吴,原名渎桥。后因处于南唐宫城南濠中段,又名虹桥,护龙桥。北宋时称蔡公桥。南宋时更名为天津桥。明代《洪武京城图志》称:"旧名天津桥,又名虹桥,即六朝内门也,在宋行宫前,今名内桥。"

四象桥:位于太平南路南段,内桥以东。三国孙吴始建,原名青溪桥,宋元时,名东虹桥。明初改为四象桥。传刘宋明帝称帝前,曾建华丽的王府在桥北,后来为湘宫寺。他还为寺造了个五层宝塔,塔前有四只大石象,又传桥边有一家富贵人家,家里有口井,井水甘甜,邀请五位贵人前来品尝,五人骑马看到四只大象赞叹不已。所以当地还有五马街,邀贵井等地名。又传陈朝灭亡时,隋军曾在此处斩陈后主宠妃张丽华。

中和桥:位于光华门外秦淮河上,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此桥。据传有兄弟二人为遗产争执,一次哥哥买了鳖带回,两人坐船,鳖突然变成一条大蛇,弟弟赶紧将它抛入河里。大蛇变成老鳖说:"兄弟如手足。莫为家产争执,为后人考虑,不如在此处建一座桥吧。"兄弟二人故而修建此桥,名中和桥。1947年,曾发生过两个中国人被美国兵抛入河中溺亡的"中和桥事件"。

长干桥:位于城南中华门外,跨外秦淮河。原桥始建于杨吴时期,为南唐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必经之路。南宋时马光祖重建,更名长安桥。明初改建,又名聚宝桥。太平天国毁坏。清光绪时期修复。1937年被日军炸毁,改为木桥。解放后1951年重建,由市长刘伯承题写桥名,后1975年又扩建,至今。

仙鹤桥:位于升州路南侧,仙鹤街北端,跨内秦淮河。原为渡船口。1995年建桥。

文德桥:位于夫子庙南,泮池西侧,跨内秦淮河。六朝时为浮桥,唐代建木桥。明万历年建木板桥,后又改为石墩木架桥。民国时改为石台木桥面,1976年改为沥青混凝土桥面。明清时期,文德桥架起学院和妓院的桥梁。桥下画舫毕集,是赏月戏水佳地。

文源桥:夫子庙永安商场西侧。旧称黄公桥。1966年改名白鹭桥,1988年改名文源桥。

大桥南路,大桥北路:长江大桥的接驳路。为南京主干道。1968年为配合大桥通车而建。

长江大桥:国内首次自行设计,施工和安装最长铁路公路两用双层现代桥梁。1958年初测,1959年施工,1969年元旦通车。后以"天堑飞虹"名列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七桥瓮:位于红花街道东部七桥村,跨外秦淮河。明初建,名上坊桥。清代因桥有七个拱圈称之为七桥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铁心桥:位于雨花台宁丹公路上。原为名叫皂荚桥的小石桥,后更名为铁心桥。来源于杨邦乂剖心的传说。民初拆建为水泥桥。

骂架桥:《明代南京城图》、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均谓马家桥。因传明初田德颟的母亲曾在桥上骂皇帝而更名骂驾桥,名称沿用至今。

小心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图载有小星桥。以处星福桥之东,且较小,故名小星桥。为清代小运河上六桥之一,街在桥北,以桥得名。民初,讹“星”为“心”。

三步两桥:曾有两座小桥架在河上,因两座桥靠得很近,相隔仅三步之遥,故称三步两桥。

浮桥:据民国初年编撰的《秦淮志》记载:“旧红板桥,明初马皇后置仓于此,以赡养监生之妻。”传说“红板桥”被毁后,曾以船筏接连两岸加板通行,故称“浮桥”。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建红板桥之前,这里原来就是浮桥。

上浮桥,下浮桥:上浮桥在双塘路。下浮桥位于水西门内来凤街北,跨内秦淮河。明建,以与上浮桥相对的美。明代有桥。明万历《江宁县志》记载,下浮桥在上浮桥北。《同治上江两县志》称:清康熙丁未修,同治六年又修,民国至今叠加修葺。

北门桥:在五代称玄武桥,跨杨吴城濠,后以地处南唐国都城北门而改今名。

镇淮桥:镇淮桥始建于五代十国杨吴时期,是南唐御街直达南门外长干里必经之道,与南唐正宫宫门、虹桥(今内桥)、南门皆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宋时曾多次重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留守史正志重建时,加宽一丈;宝祐四年(1256年)桥圮,留守马光祖重修;两年后毁于火,又重建。该桥原是木桥,后改为3孔石拱桥;原宽13.2米,1960年,因交通量繁重,利用钢筋混凝土板拓宽为25.9米。自1995年镇淮东、西桥建成后,车辆不再由该桥通过,仅为出入中华门之用。

花神渡桥:位于城南花神湖上,花神渡桥是17孔拱桥,桥的两侧树立着掌管四季的四位花神的雕像,桥面的栏板上刻画着古人咏花的诗词名句,正中间的栏板上是启功先生的亲笔:花神渡桥。在四位花神塑像身后的栏板上都刻有她们的简介,分别是:兰花神马守真、牡丹花神杨玉环、海棠花神孙道绚、梅花花神江采萍。花神渡桥桥头有花神亭,亭内是花明碧波的碑,碑后有题记,讲述了2000年改造花神湖美景的过程。

板桥:板桥,又名古雄,汉代又称板桥浦,郦道元《水经注》中所写:“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板桥镇是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最悠久的重镇之一。设板桥街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南部,距主城区15公里,东南紧邻江宁区,西依长江,北接雨花经济开发区和西善桥街道,现有土地总面积48平方公里。

通济门桥:通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坐北朝南,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门。如今城门已拆,新建了通济门桥用于承载龙蟠路上大量的车流。

九龙桥:初为五拱石桥,因邻近通济门又称通济桥(今在其东侧建有新的通济门桥)。相传,朱元璋建九龙桥,是希望借助龙的神力镇住南京的风水。

双桥门:双桥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处于明外郭凤台门与夹岗门之间的南北向城墙上,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古时双桥门为军事要地,双桥门是一座特殊的城门,建在“丁字墙”上,而非直接开在外郭城墙上。清末民国时期,双桥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

...

四、马门溪龙的基本信息?

食性 :植食

生存时代:晚侏罗世分布中国蒙古

释义:马门溪龙意为在马门溪发现的恐龙。

分类:在1972年杨钟健与赵喜进的马门溪龙研究中,曾提到了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而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峨嵋龙科(Omeisauridae)来取代马门溪龙科,并包含峨嵋龙与马门溪龙两属。

天敌:永川龙和马门溪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它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全长约10米,站立时高4米。它有一个又大又高的头,略程三角形,嘴里长满了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匕首。它的脖子很柔软,但尾巴很长,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奔跑时,翘起的尾巴可作为平衡器用。其前肢很灵活,指上长着又弯又尖的利爪,后肢又长又粗壮,也生有三趾。永川龙常出没于丛林、湖滨,行为可能像今天的大象。

名字来历:马鸣溪是宜宾市柏溪地名。1952年,金沙江马鸣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 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做马鸣溪龙。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因杨教授的口音,误将“马鸣溪”听为马门溪,从此马门溪龙便出现在各种文献上。又因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工地上开山筑路时发现的,按照双名法规定, 又以建设给它取了个种名,所以叫建设马门溪龙。

五、yu的相同读音?

豫[ yù ] 

〈名〉

1. (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2. 同本义

 豫,象之大者。——《说文》

3. 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 。其地包括今河南省和湖北省北部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4. 今河南省的简称 。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5. 姓

〈形〉

1. 假借为“娱”。快乐

 豫,乐也。——《尔雅》

2. 安乐;舒服

 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汉书·成帝纪》

〈动〉

1. 出游 ,特指皇上秋日出巡

 度秋豫以收成。——张衡《东京赋》

2. 游乐,嬉戏

 逸豫

3. 参与

 豫,与“與”通。——《正韵》

4. 同“欲”

 真像个豫逃兵火的样子。——《洪秀全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