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万能垄断者是指?

110 2024-03-16 06:24 admin

帝国主义时代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按照列宁的表述,银行由简单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帝国主义时代发生了大规模的银行集中的现象。银行集中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的集中。因为:一方面,由于生产集中而出现的大工业,需要大量的信用,而大的信用只有大的银行才能供应,这就是说客观上有要求大银行产生的必要;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的集中,使得大量游资集中于银行,这就是说,大银行的存在具有了客观的条件。银行的集中是通过竞争的途径实现的。

在竞争过程中大银行排挤了小银行。因为大银行居于有利的地位:(1)大银行容易吸收存款。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愿意把款项存入稳固的大银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银行有广大的分支行网。(2)大银行在组织技术方面比较优越,经营业务的开销相对说来比较小,并且还能对客户提供较优惠的条件。

银行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数目的减少与银行自有资本与存款数额的增长。由于激烈的竞争,一些小银行倒闭了,另一些小银行则被大银行所吞并;同时为了加强竞争力量,有些银行进行了合并。这样,银行的家数大大减少,而银行的资本额(包括自己资本与存款)则大大增长。比如,英国的股份存款银行在1895年有99家,每家银行支配的资本为560万英镑;到1958年则只剩15家,而每家银行支配的资本则是57,400万英镑。其他国家也同样发生了类似的过程。

银行集中也表现在银行制度所支配的资本绝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例如,英国在20世纪初,资本在100万英镑以上的大银行占有全部股份银行存款的68.2%;到了1929——1933年则占96.8%。在这些大银行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五大银行。这五家银行所吸收的存款占全部股份银行存款总额的百分比,在1900年为27%,在1957年则增长为77.3%。

银行集中还表现在大银行分支行网的迅速扩大上面。大银行分支行数目的增长,一方面依靠开设新的分支行,另方面则是靠吞并小银行,并把小银行变为自己的分支行。英国股份银行分支行的数目在1900年是5,412个,到1938年则增加到12,312个。在这一万多个分支行中属于五大银行的有8,602个,即占70%。

到1975年仅伦敦“四大”银行分支行就有12,000个以上。银行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引起银行垄断的形成。列宁指出:“在少数几个由于集中过程而仍然处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领导地位的银行中间,成立垄断协定,组织银行托辣斯的倾向自然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强烈。”银行的垄断联合有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如下:

“利害共同制”:这是两个或几个银行把自己全部业务暂时地或长期地联合经营的一种协定。这种垄断形式往往是参与这种制度的银行走向彻底合并的过渡阶段。比如1921年德国有两家银行,达姆斯纳特银行和德国国民银行,曾签订了一个协定,根据该协定,它们彼此相互负担契约上的责任,根据同样的原则编制资产负债表,纯利合并并按资本比例分配,对股票持有者支付同样的股息,相互派遣理事会的理事等等。在1922年这两个银行就合并为庞大的达姆斯纳特国民银行。

银行团或辛迪加:这是若干大银行为了共同经营大的、有利的、但不是一个银行所能胜任的金融业务而签订的一种协定。比如,在推销国家公债、进行国外贷款或发行股票等业务中,就经常成立这种协定。帝国主义国家对旧中国所进行的奴役性贷款,通常都是由银行团(有时不仅是这一国或那一国的银行团,甚至是几国合伙组织的银行团)来办理的。

银行康采恩:银行康采恩是由一个银行购买另一些银行的股票而形成的。一家大银行购买了另外一些银行的股票并从而控制了这些银行,这时,这家大银行就是“母亲银行”,而那些被控制的银行就成了“女儿银行”。女儿银行又可购买其他一些银行的股票,这样就会又出现了“孙女银行”。依此类推。这样一级控制一级而形成的银行垄断组织就是银行康采恩,而这种用购买股票的控制方式就叫“参与制度”。德意志银行康采恩是银行康采恩的典型例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意志银行握有2亿马克的资本,但是通过“参与制度”它就控制了拥有20-30亿马克资本的87家银行。必须注意,帝国主义时代垄断制度并不排除竞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垄断是与竞争并存,并且是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在银行事业中也是如此。一方面,垄断银行与局外银行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前者用种种方法阻碍后者发展;另一方面,各垄断银行之间也进行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是规模更大,更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已形成的银行垄断的基础上,银行资本的集中和银行垄断的统治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银行垄断组织实力的进一步增长战后,帝国主义银行的资产和存款激增,这些资金并非平均分布于所有银行,主要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例如:美国十家最大商业银行(不到全国商业银行总数的千分之一)的资产在全国商业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1960年为21.7%,1965年为22.9%,1970年为26.5%,1977年达35%。

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中,由于银行的家数比美国少得多,大银行所占比重更高,1977年,西德占统治地位的四家大银行拥有全部银行资产的45%,法国三家大银行拥有全部银行资产的57%。资金力量的迅速增强,使少数银行垄断组织的规模和实力都达到空前的程度。1977年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拥有资产740亿美元,其次的第一花旗银行拥有资产640亿美元,名列第三的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60亿美元。

这三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共1,840亿美元,而1947年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只有1,550亿美元,即使扣去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增长也是巨大的。银行垄断组织力量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金上;而且也表现在机构上,它们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战后,银行的分支行 网不断扩大。这个趋势在过去实行单一银行制的美国表现得极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各州法律禁止或限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所以,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商业银行的家数较多而分支机构较少。

战后时期,银行垄断组织为扩大活动范围、建立分支机构进行剧烈的斗争,要求撤销上述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银行的分支机构也有迅速发展。此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美国一些拥有电子计算机设备的大银行,在各地建立了许多设有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的机构。这类机构,不仅大大地方便了大银行争夺客户,扩展业务;而且在一些州的立法上,并不把这类机构视为分支机构,从而逃避了法律上限制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的规定。以分支行为例,在1951年只有5153个,到1974年已达28434个,增加了四倍多。

这些分支机构主要也是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如上述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就有上千家支行。其他国家也与此相类似。例如:英国的四大银行:国民西敏士银行在国内有分支机构约3300个,巴克莱银行拥有约3000个,密特兰银行拥有约2700个,劳合银行拥有约2400个。西德的三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有国内分支机构1240个,德累斯顿银行有1047个,商业银行有855个。

中、小银行由于分支机构很少甚至没有,很多业务只得委托大银行办理,从而对后者处于依赖地位。如美国的大银行就利用同业往来关系作为控制中小银行的一种隐蔽形式。所以,分支机构的扩展是促进银行集中,加强银行垄断的有力因素。

银行合并继续发展战后,银行合并事件大量出现,这是银行集中的重要途径。大银行通过兼并中、小银行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美国在1960-1973年发生国民银行合并事件共1075起,被合并的大都是小银行,其中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有640家,约占60%,而吞并这些小银行的则大都是大银行,其中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有525家,约占49%。

在其他国家,银行合并事件也很多。法国的银行家数在近25年中减少了25%,以地方银行为例,1947年有209家,到七十年代中只剩下69家;西德的私人银行1948年共300家,到1971年中减至160家。银行的兼并不仅采取公开的形式,而且也采取隐蔽的形式。

战后时期,银行垄断组织通过建立专门的持股公司掌握其他银行的股票,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这种方式在银行的兼并与银行资本的集中方面起很大作用。这特别是美国近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