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界十大劳模的故事?

127 2024-03-13 06:22 admin

王进喜、陈永贵、孟泰、郭凤莲、申纪兰

时传祥、郝建秀、赵梦桃、张秉贵、李素丽

新中国建立初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建设新中国”火热岁月。在那段岁月里,劳动被认为是光荣的;上到中央领导,下到平民百姓,都自觉加入到了建设祖国的劳动中,各行各业先后涌现了大量的劳动模范。

时值劳动节前夕,如去和大家回顾一下,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事迹、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劳动模范。

“铁人”王进喜(1923-1970)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

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钻井设备运到后,他们不等不靠,用人拉、肩抗、车拖的方法,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经过七天七夜苦干,把设备化整为零,运进现场。当时,王进喜他们吃住都在井场,日夜苦干。开钻时,调配泥浆跟不上,王进喜就带头第一个跳进泥池用人工搅拌,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创造了纪录。

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

一位老大娘提着一篮鸡蛋来慰问,见到钻工们就说:“你们的王队长,一连50多个小时不睡觉了,真是个铁人啊!快劝他回来休息吧,不然会累垮的!”从此,铁人王进喜的名字,不胫而走。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王进喜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战天斗地”陈永贵(1914-1986)

1952年,陈永贵出任中共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寨人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先后将白驼沟、赵背峪沟、小背峪沟、狼窝掌等荒沟成功治理,改造成稳产高产农田。

1963年,大寨遭遇了“七灾八难”: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在这样的大灾之年,大寨的农业生产也取得很大成绩,不但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而且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且在当年年底,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让社员结束了住土窑的历史,全部搬进石窑。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当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他的事迹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毛泽东专门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陈永贵和王进喜一样,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

陈永贵临终前,某中央领导到医院看望他时,说到:“陈老……你是个战天斗地的英雄。”

“工业战线的老英雄”孟泰(1898-1967)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孟泰带领全家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破坏,当时的鞍钢只剩下一个空壳。望着千疮百孔、七歪八扭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暗下决心为国家分忧解难。

从此,无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孟泰总是奔波在十里厂区: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手碰伤了不喊疼,脚冻破了不叫苦,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

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在短短的数月内,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些宝贝疙瘩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并为恢复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孟泰担任了炼铁厂的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朴素如初,坚持不脱离群众,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其间,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英雄”孟泰。

“铁姑娘”郭凤莲(1947-)

1947年,郭凤莲生于昔阳县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三岁失去了母亲、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毕业后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中。

1964年,年仅十六岁的郭凤莲,出任“铁姑娘队”队长;她与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改造家乡面貌。郭凤莲在改变家乡面貌的劳动中,表现突出,本人先后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接见和表扬,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

“农业劳模”申纪兰(1929-2020)

普通农村妇女申纪兰的家乡,坐落于太行山脉的西沟村,这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满坑满谷都被石头填满。1951年,她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开始带领“娘子军”们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她们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也终于把一座光秃秃的荒山,最终披上了油绿的新装。申纪兰是唯一一个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到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连任13届人大代表的人,被称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

“掏粪工人”时传祥(1915-1975)

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的时传祥,15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从此在粪霸手下干了20年,受尽欺凌。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和全国广大人民一样、翻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他决心用自己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出贡献。

就这样,建国后的十七八年里,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无冬无夏、挨家挨户地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那些年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有时间就到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曾亲切接见时传祥。刘少奇还对时传祥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纺织女工”郝建秀(1935-)

郝建秀13岁进青岛国棉六厂当了名挡车工人,不到16岁就摸索出了一套改进了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利用这套方法,可以使皮辊花率降低到0.25%(当时全国最好的纺织厂皮辊花率在1.5%左右),看车能力由300锭提高到600锭。

她发明的这套增产增效的工作方法被称为“郝建秀工作法”。1951年,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使得我国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量大幅提高。从此,纺织女工“郝建秀”这个名字开始变得家喻户晓;她本人也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三秦楷模”赵梦桃(1935-1963)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了陕西西北国棉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她只要用2分50秒。

进厂不到两年,她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还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在她的影响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从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创造了月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还帮助12名同志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

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双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一面旗帜。1963年,赵梦桃又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同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

“一抓准”张秉贵(1918-1987)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普普通通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艺;并凭借着“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领域的一面旗帜。

1955年,新建立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营业。36岁的张秉贵因丰富的经验被破格录取。他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感动了万千的人。至今,张秉贵的雕像依然矗立在北京王府井的百货大楼前,供来来往往的人们学习、纪念。

公交售票员李素丽(1962-)

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心间,贯彻到实际行动当中;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镜,外地人的想到,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李素丽温暖的服务,打动了很多乘客;她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