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可以推荐你看一下哪吒之魔瞳降世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设定中,操着川普的太乙真人和肥猪作伴,哪吒与龙王三太子竟然成为了好朋友,打开宝莲还有指纹解锁的操作……如果按照六老师的逻辑,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是要向本国人民谢罪的。
但不能否认,《哪吒》确实足够好看,而且并没有脱离《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框架,只是在几个重要的情节点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意义和人情味的改编,很有创新颠覆精神,同时,也没有偏离哪吒这个人物本身具有的叛逆与敢作敢当的性格,属于合理的改编范围内。
之所以很多人之前对这部电影并不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哪吒形象的接受无能,《哪吒传奇》对80后、90后观众的影响太深了,当把哪吒动画化,脑海中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扎两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的是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的经典形象。
《哪吒》也有这样的设定,但他的面部形象走的却是哥特烟熏妆风,黑眼圈浓重,总是会露出邪魅的笑容,豁牙露齿,嘴里像小混混一样叼着东西,走路吊儿郎当,完全是一副街头小古惑仔的做派,这样的设定确实会挑战部分观众的审美。
但这样的画风恰恰是在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一方面与觉醒后的“帅哪吒”形成鲜明的对比,制造出高燃的效果;另一方面,当观众走进了哪吒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随着他的遭遇渐渐对他心生怜悯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这种玩世不恭的形态是这个小孩给自己打造的防护墙。
电影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能够立得住,尤其是围绕哪吒的觉醒、亲情、友情都进行了合理且动人的铺垫,可以说这三条线每一条单独拎出来想做好都不容易,更何况还是在观众已经对故事耳熟能详的情况下,最终影片呈现的效果真的是又感动又燃。
最打动我的,可能还是哪吒与李靖父子情的这条线。哪吒与李靖的关系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展现,但大多都是突出父子二人的矛盾,从而突出二人最终和解伐纣的不易,但在《哪吒》中,我看到的李靖,却是一个沉默、有几分严厉,但却满含着对儿子深爱的父亲形象。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具有人情味的改编之一,从魔童到英雄,哪吒的转变需要一个必然的契机,而用亲情来感化他,无疑是最佳设计。李靖从始至终都很相信自己的儿子,并鼓励他积极做自己,甚至为了给儿子正名,愿意挨家挨户磕头把百姓们求到寿宴上,这是怎样无私的父爱。
所以当后面我们知道,他当年偷偷将天雷引到自己身上,也不会觉得惊讶。他很像我们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父亲,平时可能连和我们“踢毽子”的时间都没有,但在危险的时刻,却会用平凡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而最终哪吒的蜕变也彰显了亲情的力量。
对了,顺便说一句,《哪吒》中的这种教育方式,要比《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对马飞的“洗脑鸡汤灌输”,来的高明、深刻、感人的多,相信看《哪吒》的家长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亲子关系作出一定的反思。
友情这条线虽然有炒CP方便引发话题效应的嫌疑,但也为哪吒与敖丙的大战找到了一个正当的理由。与原著中杀死龙王三太子还抽了龙筋的暴力性相比,《哪吒》中二人的战斗更像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二人从生来就注定要有这一战,宿命式的交锋不免令人唏嘘。
值得玩味的是,两个人都是对方唯一的朋友,而最后的交战更多是迫于无奈,这是中国武侠文化中屡试不爽的“双雄会”模式,惺惺相惜的知己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免不了分出胜负,将神话故事与武侠精神相结合,并没有刻意搞基卖腐,编剧确实用了心思。
电影的本质其实还是想探讨“人定胜天”的主题,成佛成魔其实全在一念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这种主题其实在之前的《悟空传》等作品中都曾经有过探讨,但与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同,哪吒“成魔”更多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周遭环境造成的,怪不得他自己。
在电影中我们会看到一群很典型的“中国式看客”,他们听风就是雨,完全活在盲从与麻痹当中,尤其像那个举着拐杖分不清方向的老人,更是当中不明是非的代表。这群陈塘关百姓很像我们现实中身边的人,面对事情大多只会一边倒地舆论谴责,不去分辨事情背后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吒》还有几分讽刺的意味,如果没有这群百姓的恶意,也许哪吒在第一次出府的时候就会获得快乐,自然也就不会变成后面的“混世魔王”,唯一对他好的就是被他救下的小孩子,有时候成年人活的,可能还真没有孩子通透。
很多人喜欢《哪吒》,可能还是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哪吒,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世间,却会因为旁人的目光、家人的过度保护、遭逢的恶意而改变自己的初心,甚至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内心深处,还是善良、单纯的本质。
尤其是童年时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哪吒到最后会发现,其实这世间的恶意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以及看问题的态度。有这样的立意,《哪吒》确实是一部成人向的动漫,它更像是拍给已经长大的观众,来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
当然这个命题太大了,主创们也算是在有限的能力内尽量做到了最好,哪吒成长中的很多细节仍然经不起推敲,尤其是最后的和解与觉醒确实安排的过于仓促,这来自于导演对于整体叙事结构上的比例失调,前面去掉更多插科打诨的桥段,多一些成长向的内容可能更好。
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这位原名杨宇的“饺子”导演,原来竟然是学医的,十多年前曾经制作过一部评分同样很高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很厉害的是他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成才,凭着对于动画的热爱,一点点“磨”出了这部作品,也算得上很励志了。
不过还是要吐槽现在国产动画包袱低俗的毛病,去年《风语咒》就是抖机灵抖得太厉害,最后口碑平平。在《哪吒》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放屁、壮汉娘娘腔、裤裆里掏武器……导演肯定是香港无厘头电影爱好者,所以在电影中放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的所谓笑料。
这些笑料看的并不舒服,甚至有些尴尬,部分观众不喜欢《哪吒》,可能也是在这里降低了印象分,这一点编剧难辞其咎,当然也反映了当下国内动画创作者的一些普遍窘境:如何能在主题较沉重的基础上,让观众保持愉快的心情来观赏作品?但效果往往用力过猛。
不过总的来说,《哪吒》瑕不掩瑜,值得一个好成绩的鼓励,尤其在预告片刚曝出大众普遍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质量实现逆袭,本身也算得上是“励志黑马”了。至于有些人非要把它和《大圣归来》比较,我觉得大可不必,都是国产动画佳作,何必非要争个高下?
我更关心的其实是“封神”文化的挖掘,在西游文化已经被“两开花”泛滥的今天,《封神演义》中其实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被搬上银幕,“封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其实精品比较少,如果《哪吒》的成功真能带动“封神”宇宙的诞生,那确实是一件好事。
最后,谢谢《哪吒》,在这个愁云惨淡、阴霾笼罩的暑期档,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光亮,也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